因为带娃问题配资实盘证券配资门户,媳妇和婆婆之间暗暗较着劲,家里的气氛像是贮满弹药的火药桶,一点就炸。
媳妇怪婆婆看孩子不细心,还偏心眼儿。婆婆气得直抹眼泪,跺脚要回老家,“我成天被‘捆’在你们家,看了大的又看小的,累得腰酸背痛不说,最后还落了一身埋怨!”
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老人的一种生活常态。为了照看孙辈,老人的晚年生活被结结实实地“捆”住了。“老人带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家庭育儿现象。
二宝出生后,老人“罢工”了
李璐瑶怎么也没想到,当她告诉公公婆婆自己怀上二宝时,两位老人的反应却是一脸冷漠。
她和丈夫都是朝九晚五的工薪族,大宝出生后,公公提前半年办了退休手续,老两口几乎承包了带孙子的全部工作。每天一早骑电动车到家里来照顾孙子,直到孩子睡着了才在夜色中离开。李璐瑶小两口虽然偶尔也抱怨“老人有点太宠孩子了”,但自己落得轻松,“一家人也挺愉快的”。
这次,一直好说话的婆婆先开了口:“我和你爸年纪大了,你们自己生了就要想办法自己带。”这句话让李璐瑶吃惊不小,“我们白天要上班,怎么自己带啊?”她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公婆根本不放心外人带孙子,又补上一句,“您如果不管,我们就只能请保姆带了。”
展开剩余73%没想到老人这次言出必行。二宝出生后,李璐瑶原以为婆婆会像照顾大宝一样,每天来家里帮忙。可这次,婆婆三天两头的不是头疼,就是腰扭了,总跑医院,动不动就“罢工”。还在休产假的李璐瑶不得不自己照顾二宝,经常连午饭都吃不上。
矛盾一天天在积累、升级。李璐瑶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四处“开战”:老公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她气不打一处来,跟老公吵;大儿子不愿意妈妈成天只照顾妹妹,时常在家乱发脾气,她又得教训儿子。而她最不满的,是公公婆婆这一次真的“掉链子”了,“谁家不都是老人看孩子吗?我管生,他们负责带,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带娃压力大,导致老人情绪障碍
为了让子女“负担小一点”、让“孙辈一代”成长得更好,很多老人全身心付出甚至放弃正常生活,日复一日埋头带孩子,这件似乎“天经地义”的事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住在女儿家近2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6年了,陈女士始终觉得很寂寞,“毕竟不是自己家,不自在”。
退休这几年,她觉得自己“一下子老了十几岁”。她曾是单位里的“积极分子”,爱穿漂亮衣服,头发总是盘得一丝不苟。为了照顾孙女,她收起五颜六色的衣裙,从老家搬到北京,住进女儿家里。可至今,北京给她印象最深的,不过是楼下的花园和小区外的菜市场。
“老伴来住了半年,不适应,高血压的老毛病犯了,就回去了。”陈女士眼神暗下来,像是自言自语,“一辈子在一起,这老了老了,老两口倒分开了。”
原以为咬牙坚持几年,等孙女上小学她就能回老家了,可一年前,女儿又生了二宝。不久前,陈女士一个不小心,二宝从床上翻身跌落到地上哇哇大哭,她当时吓得直心慌。孩子很快没事了,可她半天都缓不过来,甚至开始失眠,“做梦都是孩子从悬崖上掉下去”。
“带孩子责任重、压力大、风险高,而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却一直在走下坡路,他们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往往容易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可能会导致情绪障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主任吴捷长期关注老年人心理和隔代教养问题。他注意到,现在一些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很大比例来自带娃的焦虑”。
隔代教养无法替代亲子教育
年轻父母的眼睛总是“往下看”,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极为关注,认为父母“应该”帮自己分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却忽视了对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的关心和照顾。
吴捷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老人总丢三落四,爱忘事,子女觉得“年纪大了,挺正常”。一次老人把孙子带出门,却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家人吓得四处寻找。等家人找到老人时,他手里一直紧紧抱着孙子,谁说也不肯松手。经诊断发现,老人已出现了轻度认知障碍。
“这并不是个案,究其原因,还是年轻子女长期忽视了自己父母的身心健康状况。”吴捷认为,从老年人心理学的角度讲,让他们带孩子确实有好处,“让他们有事干、排解寂寞,同时让他们积累的人生经验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能力也有所欠缺,心理上也会有所变化。“有的老人变得更固执、敏感,加上与年轻一代受教育的差异,带孩子的观念和方法都不一样,特别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对立。”
比起身体上的疾病,那些藏在心里的隐疾更加难以察觉。吴捷认为,在普遍由老人隔代教养的中国,到了重视这些老人的心理和情绪问题的时候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隔代教养都无法替代亲子教育,父母必须身体力行。”吴捷说,年轻家长应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老人可以适当地根据自己的能力给予协助配资实盘证券配资门户,但必须清楚,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据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河南省一直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